卡農-一個愛護土地的故事
Advertisement

與「小分林休閒農場」的老泉∕伶玉夫婦認識,已快十年了。那時,他們有二個小孩。伶玉除了在家帶小孩,也開了個小店,販售一些物品。手邊也會做些代工,加工。老泉則在外面跑,做室內裝潢。

現在,他們還是有二個小孩,只是孩子變大了。那時,他們全家租房子,住在北埔的街上。現在,搬回鄉下,住在自己新蓋的、也兼做民宿的家中。


我們的特色[]

「農場」約二、三甲地,有平地、有丘陵。上邊的丘陵全是樹,還有各種飛禽。下邊的丘陵有柿園、有同海拔少見的大片竹林;竹林中,由步道再往下走,就可到大坪溪邊。

平地的三合屋老屋,由哥哥嫂嫂用。老泉一家則住在可容三、四十人的主體建築中。旁邊,是兩層平坦的草地,一層可烤肉,另一層休閒用。兩層之間,夾著的是一弧形的長廊;可用餐、喝茶,或什麼也不做。

原本休耕近二十年的祖傳農地,這兩年在老泉三兄弟協力下,轉成為休閒農場;而且由去年(2003年)七月開始營業。

整地蓋屋的工作,原本就很辛苦。更費神的,是希望這一切該變成什麼樣:那邊該做什麼?那邊該種什麼?哪邊該加?哪邊該減?

老泉倒也天才,除了房舍的方位請風水地理師父敲定外,其他的全憑自己感覺設計出來。當然,這過程中,免不了許多「修修改改」:磚塊位置不對勁,重鋪。長廊風大,加矮牆、裝門、裝窗戶。日晒太強,種爬藤.........

既然喜歡自自然然,於是硬體、人工化的東西也就盡力減少,免得破壞自然美感。老泉也認為:「人工的東西,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朔造出來。但大自然的先決環境,全世界不可能找到另外一個景點是一模一樣的。」

因此,走進「農場」,你可幾乎認為沒什麼好看。反正也沒太多什麼設備,一切綠綠的。但你也可幾乎看不完。像老泉也指出:「大自然的動物、昆蟲、草木,每一樣事情,由那一個角度,它都是很美的。」或你也不用管看到或看不到什麼,坐在那兒、或閒步,就已是另一種感受。

我曾問伶玉:「你覺得你們這兒有什麼特色?」伶玉笑著說她講不出來:「也沒什麼,就是這樣嘛!不過喜歡的客人會很喜歡;也有些人來幾分鐘就走了。」


不要一窩蜂的跑[]

「小分林農場」的菜色,也跟其他餐館不同。在許多都以客家菜為招牌的潮流中,老泉夫婦想到的卻是乾淨、新鮮與有特色。

客人來用餐,得先預約。臨時冒出的,只得自行解決。「這樣做,是事先知道今天有幾位會來。然後早上到菜園採或在附近市場買。當天採,當天用;免得在冰箱冷凍,再拿出來用。這樣不好。」伶玉如此認為。

有了材料,怎麼變成一道道美味、有特色的桌上菜,這可是門學問。伶玉不認為自己有絕佳手藝,但她會以心思與手工來取勝;隨著季節變化,創發出一些令人驚艷的菜色。讓人慢慢的品嚐,而且是吃的安心,吃的愉快。

也因為想創造出一個能讓自己舒服、讓客人幽閒的環境,在「農場」中,卡拉OK的聲音絕對是沒有的。客房中原本也沒電視,後來是因幾天陰風苦雨,無法在戶外活動,才添置的。「既然來到這裡,來到大自然,就應該放鬆心情,拋開一切壓力。把外界的事務放在一邊,讓心境比較舒坦,來享受自然的美。」老泉說。

也因此,在規劃「農場」時,家人也有對經營方式的討論與爭執。一般業者是看到人多就好!客人趕快來!客人要什麼就給什麼!別家有什麼吸引客人的,自己就趕快跟著做!

老泉夫婦不想這樣一窩蜂的跑。應該慢慢來,提高環境與服務的品質;不求量,但要有質。老泉想的是永續,不是短暫的熱鬧;老泉想的是客人的口碑,而非大張旗鼓、大做廣告。

也因此,對有些喜歡卡拉OK、大聲划酒拳的客人,他們會婉拒。否則會弄得大家不得清靜。

清靜也未必是乾坐著無所事事、或關在房間中。老泉夫婦看狀況也會邀客人在戶外坐坐走走,泡壺茶,或介紹北捕大隘的文史,客家人的習俗。有些客人也會提出他們的經驗或意見。這種交流,老泉覺得「是人生一大享受」。而且在看到有些人是用依依不捨的心情離開時,這是老泉最大的安慰與快樂:「好像我很滿足、很了不起;可以讓別人這樣快樂,收穫這麼多。」


變得快樂[]

在開始營業的頭幾個月,老泉夫婦都遇到許多的不確定及壓力:客人會不會來?想來又找不到路怎麼辦?「農場」中還該加減些什麼?如何來做?.........伶玉有時想得晚上會失眠。但老泉也會與她說:「兩夫妻心連心,手牽手,共同來經營事業,開創家庭生活,那才是最真實的。」

兩人帶著孩子一路這樣做下來,累歸累,但變得很快樂。老泉也認為:「人在做,天在看。」只要做得心安理得,自然就得到福報回來。許多朋友、客人都為他們帶來很多的幫助與精神支柱;而老泉也覺得自己心境好像更開朗,不會那麼的強求,那麼的計較。


帶動全村生機[]

在「農場」將來經營比較穩定後,老泉還有個想法:想帶動「小分林」這村莊農業、生態的轉型。老泉明白:親友鄰居一向抱持安分守己的方式來種田種菜。剛開始看到老泉開闢「小分林農場」,大家也未必看好,也私下會問:「這有什麼前途?誰會來我們這裡?」但兩夫妻及兄嫂仍在百難中堅持下來了。

但光如此,他們也覺得有所不足。誠如老泉所說的:「我從小在這邊長大,從小看到的都是我們的人口一直在往外流。年輕人都出去外面,在外打拼、買房子;留下來的都是老人家。看了很感傷。」老泉想將來一步一步與鄰居結合,發展出照顧地方生態的產業,帶回自己村莊新的生機。不過這在目前,還只是個希望。

最近SARS蔓延,讓一些已預約的客人,暫時打住。在比較輕鬆的狀況下,老泉夫婦也慢慢打理有些前陣子無暇來做的事。

將來會怎樣?老泉也沒十分的把握,但總得邁開腳步,往前踏出去。為了自己,也為了家鄉。或許,這才是最真實的?!

沒有版權 歡迎傳閱 『新竹‧北埔「大隘社」「青芽兒月刊」第一期 2003‧6』李子

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