卡農-一個愛護土地的故事
Advertisement

頭擺……頭擺的鄉下,不管在何時何處,從田野到山間,處處充滿著孩童的嘻鬧聲。光著腳丫讓這群頑皮的小孩跟著大自然的土地更加親近了。鄉下的小孩是多麼的渴望著有一雙「鞋」。當時為人父母得辛苦工作,省吃儉用,才有辦法在過年時為孩子買雙「球鞋」。曾幾何時,家家戶戶門口都擺著各式各樣的運動鞋、皮鞋、涼鞋……,小孩赤腳卻不敢走路了。田埂,變成水泥或柏油的大馬路了,孩童上下學不用再走路,而有父母親專車接送。

農民伴著老牛,慢步的為稻田翻土、播種,彎著腰在田間插秧,爬跪著在為稻田除草。大夥忙著施肥、收割、靠著的是人工的辛勞,一點一滴的耕耘才有了成果。自從有了機械、化學藥物來取代人力,農民是輕鬆了許多。但田野間的昆蟲、青蛙、鳥叫聲呢?自然生態遭破壞了。

打烊啦!

走在小鎮的村落裡,有著一間間的小雜貨店,裡頭賣著日常用品或五穀雜糧,也有小朋友喜歡的「豬耳朵」、「金柑糖」。在交通不便的時代裡,倒也方便哦!隨著工商業的發達,家電成了生活的必需品,街上開滿了電器行。老闆每天送貨、補貨,忙得不亦樂乎,也羨煞了其他的行業。

超市、量販店、大賣場相繼誕生,從日用品、生鮮、電器產品,應有盡有。上一趟保證一個月可不出門。但鄉間的雜貨店生意變清淡了、電器行的產品賣不出去了,最後只好一個個關門打烊啦。

你來我往,誰能了解?

北埔街上突然冒出一票又一票遊客。指指點點的觀看著一棟棟老建築,你來、他來、大家都來,是研究或是體驗客家文化嗎?有了遊客到來,就有商機,於是攤販、商家一齊開。原本落寞的巷子裡、交通不便的老聚落,與老人捨不得離開的老房子,都成了做生意的場所。遊客帶來了新氣象,也帶來了喧鬧跟交通的繁亂,還有垃圾;但他們卻帶走了客家鄉村的人情味。

當夕陽西下,村庄裡處處升起陣陣炊煙,小孩趕著雞、鴨,準備回籠,農人也牽著疲憊的老牛漫步在田間小路,農村詩情畫意的景象再也不見了。年青人口的外流,留下老農守著家園,當體力不行時,眼看著辛苦一輩子開墾的良田變成草原時,內心煎熬感受……誰能了解?

休閒不得!

近年政府為了應對世界貿易組織(WTO)與拯救農業,致力推廣休閒農業,鼓勵農民轉型走向觀光。於是農民們花了畢生積蓄,或貸款做投資,心想終於也有出頭天的日子。誰知當要申請合法經營時,相關單位搬出一堆令你眼花撩亂的法規時,不是違法農地開發、就是違建,最後落得罰款,拆除的命運。

所謂專家、學者訂定的休閒農業管理法規,到底是在幫助農民轉型呢?還是在愚弄善良的百姓?不禁要問:當在鼓勵農民轉型時,為何相關部門不多做些休閒農業旅遊的教育訓練,及相關法令的宣導呢?

我們在哪裡?

在地方政府如火如荼規劃鄉土文化之時,一些公司便靠著財多勢大,購買土地,悄悄入侵,大肆整地、開發。吃、喝、玩、樂樣樣皆有,帶進不屬於地方或社區的文化。

但不知為何有些外來財團就能輕易地拿到合法經營證照?物換星移,時代的變遷,科技取代了傳統,政府在輔導民間社區走向休閒觀光之時,地方居民百姓可曾考慮要保存自己的文化呢?有一天外來的財團產業代替地方文化資源時,怎麼辦?讓我們共同來深思吧!


沒有版權 歡迎傳閱 『新竹‧北埔「大隘社」「青芽兒月刊」第四期 2003‧9』老泉

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