卡農-一個愛護土地的故事
無編輯摘要
KaurJmeb留言 | 貢獻
無編輯摘要
 
第1行: 第1行:
保護農業不等於保護農民
 
   
 
  彰化縣是台灣號稱的農業大縣,拜政府「休耕補助」的恩賜,走過鄉間小徑,到處可見荒湮漫草的破落農村,以及農村中的「老人與小孩」;年輕人,則成為農村的稀有動物。然而,為數眾多所謂專家學者、政府高官,卻一再複頌著「我們要保護農業」的高調,強調「農業肩負糧食安全」以及「生態保育與文化傳承的重責」,這顯然成了他們犧牲農民權益的藉口。
 
  彰化縣是台灣號稱的農業大縣,拜政府「休耕補助」的恩賜,走過鄉間小徑,到處可見荒湮漫草的破落農村,以及農村中的「老人與小孩」;年輕人,則成為農村的稀有動物。然而,為數眾多所謂專家學者、政府高官,卻一再複頌著「我們要保護農業」的高調,強調「農業肩負糧食安全」以及「生態保育與文化傳承的重責」,這顯然成了他們犧牲農民權益的藉口。
  +
 
  是的,台灣不能沒有農業,農業必須被保護;但是,農民卻成為保護農業的受害者。台灣的執政者幾十年來「保護農業」的傑作,一面高舉著「保護農業」的旗幟,事實卻恣意剝削善良農民的血汗。如果你是農民,該怎麼辦?
 
  是的,台灣不能沒有農業,農業必須被保護;但是,農民卻成為保護農業的受害者。台灣的執政者幾十年來「保護農業」的傑作,一面高舉著「保護農業」的旗幟,事實卻恣意剝削善良農民的血汗。如果你是農民,該怎麼辦?
  +
  農地農有農用的政策,在1973年政府制定了「農業發展條例」協同土地法第30條,禁止農地細分且嚴格管控農地購買者的條件之後成形。但是,政府並沒有同時創造出農民可以在農地上生存的條件。農發條例的宗旨美其名曰「確保農民擁有農地,避免農地被炒作」,事實上卻造就了將農民捆綁在農地上動彈不得的鎖鏈。「有土斯有財」對於農民來講,根本只是悲情與無奈。無怪乎農民會將「農業發展條例」,比喻為「用來懲罰有土地農民」的等同語。
+
  農地農有農用的政策,在1973年政府制定了「[[農業發展條例]]」協同土地法第30條,禁止農地細分且嚴格管控農地購買者的條件之後成形。但是,政府並沒有同時創造出農民可以在農地上生存的條件。農發條例的宗旨美其名曰「確保農民擁有農地,避免農地被炒作」,事實上卻造就了將農民捆綁在農地上動彈不得的鎖鏈。「有土斯有財」對於農民來講,根本只是悲情與無奈。無怪乎農民會將「農業發展條例」,比喻為「用來懲罰有土地農民」的等同語。
  +
 
  然而,在農村經濟獲利低、人口老化外移嚴重趨勢下,目標定為加速農業發展、改善生產結構、增加農民所得並提高生活水準的農發條例,成為遭特權及財團互謀其利、剝削農民的劣法。農地農用政策,有人認為開放農地自由使用,將致使財團併購炒作合法化,只是出賣台灣農業與生態安全(台灣農業與生態安全是農民的責任?)。但亦有人主張,政府抑制農地自由買賣的禁令,根本在逼農民步上絕路,更是造就今日農村凋敝的禍首。
 
  然而,在農村經濟獲利低、人口老化外移嚴重趨勢下,目標定為加速農業發展、改善生產結構、增加農民所得並提高生活水準的農發條例,成為遭特權及財團互謀其利、剝削農民的劣法。農地農用政策,有人認為開放農地自由使用,將致使財團併購炒作合法化,只是出賣台灣農業與生態安全(台灣農業與生態安全是農民的責任?)。但亦有人主張,政府抑制農地自由買賣的禁令,根本在逼農民步上絕路,更是造就今日農村凋敝的禍首。
  +
 
  農地最大功效,不啻維繫糧食需求,並保障環境生態安全。因此,政府適度保護農地生產力,有其必要性。但眾所皆知,農民單靠農業生產所得根本難以養家糊口,政府若想藉由2003年修正後的農發條例,引進企業資金以改善農業生產結構,以目前農業經營環境,及企業利潤導向的模式,根本只是與虎謀皮!
 
  農地最大功效,不啻維繫糧食需求,並保障環境生態安全。因此,政府適度保護農地生產力,有其必要性。但眾所皆知,農民單靠農業生產所得根本難以養家糊口,政府若想藉由2003年修正後的農發條例,引進企業資金以改善農業生產結構,以目前農業經營環境,及企業利潤導向的模式,根本只是與虎謀皮!
  +
 
  政府過去農業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乃質優量多,卻造成農產品價格崩盤。現在農村處處可見,違章工廠林立、公路兩旁農地則建滿店舖及KTV;沿海農村土壤貧瘠,農民只得因地制宜地發展養殖漁業,卻引發超抽地下水,導致地層下陷、土壤鹽化惡果。另外,政府三令五申禁止山坡地濫植檳榔,但這樣政府毫無輔導鼓勵的農產品,卻在農委會88年統計資料中,僅次於水稻及毛豬,成為單項農產品產值第三名。產業發展與政策背道而馳,也算是台灣農業奇蹟吧!這樣的現象,究竟是農民刻意違法,還是因為農業政策與產業需求不符,逼迫農民為求生存,只得豁出去?而農民違法事實背後的無奈,政府是否視若無睹?農民請問:唱著保護農業高調的專家學者們!這是為什麼?或許你們的學術研究能提供解答。
 
  政府過去農業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乃質優量多,卻造成農產品價格崩盤。現在農村處處可見,違章工廠林立、公路兩旁農地則建滿店舖及KTV;沿海農村土壤貧瘠,農民只得因地制宜地發展養殖漁業,卻引發超抽地下水,導致地層下陷、土壤鹽化惡果。另外,政府三令五申禁止山坡地濫植檳榔,但這樣政府毫無輔導鼓勵的農產品,卻在農委會88年統計資料中,僅次於水稻及毛豬,成為單項農產品產值第三名。產業發展與政策背道而馳,也算是台灣農業奇蹟吧!這樣的現象,究竟是農民刻意違法,還是因為農業政策與產業需求不符,逼迫農民為求生存,只得豁出去?而農民違法事實背後的無奈,政府是否視若無睹?農民請問:唱著保護農業高調的專家學者們!這是為什麼?或許你們的學術研究能提供解答。
  +
 
  農發條例,根本是在懲罰農民,讓農民困在土地上動彈不得。現今農發條例及輿論,將生態保育責任加諸農民身上,即便法律明定政府該予以獎勵,卻只是空頭支票。如今,不僅真正想務農者難以享受歸田樂趣;不願苦撐經營農業者,更硬生生地被田地綑綁住。農民付出全民共享,難道這就是文明社會所謂的公平正義嗎?整個問題癥結,還是在於社會根本不重視農田所創造出的綠色GDP。農業生產總值雖然僅佔國內生產毛額2%左右,然則要求農民堅守農業,以維繫生態平衡,所付出的代價,實乃全民共享。基於使用者付費原則,就此政府本該對農民有所補償。
 
  農發條例,根本是在懲罰農民,讓農民困在土地上動彈不得。現今農發條例及輿論,將生態保育責任加諸農民身上,即便法律明定政府該予以獎勵,卻只是空頭支票。如今,不僅真正想務農者難以享受歸田樂趣;不願苦撐經營農業者,更硬生生地被田地綑綁住。農民付出全民共享,難道這就是文明社會所謂的公平正義嗎?整個問題癥結,還是在於社會根本不重視農田所創造出的綠色GDP。農業生產總值雖然僅佔國內生產毛額2%左右,然則要求農民堅守農業,以維繫生態平衡,所付出的代價,實乃全民共享。基於使用者付費原則,就此政府本該對農民有所補償。
  +
 
  台灣加入WTO後,國際壓力不斷加深,政府用來保障稻農的「保價收購」措施,恐難逃逐年刪減命運。若將目前休耕補貼及稻穀保價收購228億元預算,轉化為符合國際規範的「綠色措施」(GreenBox),以對地補貼方式,保障農民所得,也才能落實保護農業的真諦。
 
  台灣加入WTO後,國際壓力不斷加深,政府用來保障稻農的「保價收購」措施,恐難逃逐年刪減命運。若將目前休耕補貼及稻穀保價收購228億元預算,轉化為符合國際規範的「綠色措施」(GreenBox),以對地補貼方式,保障農民所得,也才能落實保護農業的真諦。
  +
 
  許多國家以對地補貼方式,實質贊助有助生態環境的措施,讓農民可領取「環境給付」。否則,農民對外得抗衡WTO壓力,對內又得面對生態責任,生存已有困難,難道社會真忍心讓農民長此以往苦守農地,承受這一切不公平?
 
  許多國家以對地補貼方式,實質贊助有助生態環境的措施,讓農民可領取「環境給付」。否則,農民對外得抗衡WTO壓力,對內又得面對生態責任,生存已有困難,難道社會真忍心讓農民長此以往苦守農地,承受這一切不公平?
  +
 
  2006年台灣田地的休耕面積超過25萬公頃,發放的休耕補助超過100億元,花了這麼多的錢,對農民,政府與社會大眾有什麼實質的效益? 一分地休耕補助才4500元。休耕造成的蟲蟲危機與雜草種子的隨風飄散,直接受害的正是隔壁正在耕作的農田。目前的能源危機,可能正是農業的轉機。政府是不是該積極的推動綠色能源的種植,給農民一個尊嚴,給年輕一輩想回家種田的人一個機會,在WTO的架構下,用「綠色措施」來還原種田的真正價值。請不要再用休耕補助或是老農津貼這種敷衍的政策來愚弄農民!
 
  2006年台灣田地的休耕面積超過25萬公頃,發放的休耕補助超過100億元,花了這麼多的錢,對農民,政府與社會大眾有什麼實質的效益? 一分地休耕補助才4500元。休耕造成的蟲蟲危機與雜草種子的隨風飄散,直接受害的正是隔壁正在耕作的農田。目前的能源危機,可能正是農業的轉機。政府是不是該積極的推動綠色能源的種植,給農民一個尊嚴,給年輕一輩想回家種田的人一個機會,在WTO的架構下,用「綠色措施」來還原種田的真正價值。請不要再用休耕補助或是老農津貼這種敷衍的政策來愚弄農民!
  +
 
農民真正在意的,並不是政府施捨式的救濟,而是盼望政府營造出一個讓農民得以生存下去的環境;把虧欠農民的綠色所得還給農民,如此,農民自然可以生存,農業自會得到保護,農村文化自會傳承。
 
農民真正在意的,並不是政府施捨式的救濟,而是盼望政府營造出一個讓農民得以生存下去的環境;把虧欠農民的綠色所得還給農民,如此,農民自然可以生存,農業自會得到保護,農村文化自會傳承。
   
   
 
(作者簡介:楊儒門為《白米不是炸彈》作者;林嘉政為彰化二林地區有機農業工作者)
 
(作者簡介:楊儒門為《白米不是炸彈》作者;林嘉政為彰化二林地區有機農業工作者)
  +
 
[[category:政策]]
 
[[category:政策]]

於 2008年2月25日 (一) 04:35 的最新修訂

  彰化縣是台灣號稱的農業大縣,拜政府「休耕補助」的恩賜,走過鄉間小徑,到處可見荒湮漫草的破落農村,以及農村中的「老人與小孩」;年輕人,則成為農村的稀有動物。然而,為數眾多所謂專家學者、政府高官,卻一再複頌著「我們要保護農業」的高調,強調「農業肩負糧食安全」以及「生態保育與文化傳承的重責」,這顯然成了他們犧牲農民權益的藉口。

  是的,台灣不能沒有農業,農業必須被保護;但是,農民卻成為保護農業的受害者。台灣的執政者幾十年來「保護農業」的傑作,一面高舉著「保護農業」的旗幟,事實卻恣意剝削善良農民的血汗。如果你是農民,該怎麼辦?

  農地農有農用的政策,在1973年政府制定了「農業發展條例」協同土地法第30條,禁止農地細分且嚴格管控農地購買者的條件之後成形。但是,政府並沒有同時創造出農民可以在農地上生存的條件。農發條例的宗旨美其名曰「確保農民擁有農地,避免農地被炒作」,事實上卻造就了將農民捆綁在農地上動彈不得的鎖鏈。「有土斯有財」對於農民來講,根本只是悲情與無奈。無怪乎農民會將「農業發展條例」,比喻為「用來懲罰有土地農民」的等同語。

  然而,在農村經濟獲利低、人口老化外移嚴重趨勢下,目標定為加速農業發展、改善生產結構、增加農民所得並提高生活水準的農發條例,成為遭特權及財團互謀其利、剝削農民的劣法。農地農用政策,有人認為開放農地自由使用,將致使財團併購炒作合法化,只是出賣台灣農業與生態安全(台灣農業與生態安全是農民的責任?)。但亦有人主張,政府抑制農地自由買賣的禁令,根本在逼農民步上絕路,更是造就今日農村凋敝的禍首。

  農地最大功效,不啻維繫糧食需求,並保障環境生態安全。因此,政府適度保護農地生產力,有其必要性。但眾所皆知,農民單靠農業生產所得根本難以養家糊口,政府若想藉由2003年修正後的農發條例,引進企業資金以改善農業生產結構,以目前農業經營環境,及企業利潤導向的模式,根本只是與虎謀皮!

  政府過去農業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乃質優量多,卻造成農產品價格崩盤。現在農村處處可見,違章工廠林立、公路兩旁農地則建滿店舖及KTV;沿海農村土壤貧瘠,農民只得因地制宜地發展養殖漁業,卻引發超抽地下水,導致地層下陷、土壤鹽化惡果。另外,政府三令五申禁止山坡地濫植檳榔,但這樣政府毫無輔導鼓勵的農產品,卻在農委會88年統計資料中,僅次於水稻及毛豬,成為單項農產品產值第三名。產業發展與政策背道而馳,也算是台灣農業奇蹟吧!這樣的現象,究竟是農民刻意違法,還是因為農業政策與產業需求不符,逼迫農民為求生存,只得豁出去?而農民違法事實背後的無奈,政府是否視若無睹?農民請問:唱著保護農業高調的專家學者們!這是為什麼?或許你們的學術研究能提供解答。

  農發條例,根本是在懲罰農民,讓農民困在土地上動彈不得。現今農發條例及輿論,將生態保育責任加諸農民身上,即便法律明定政府該予以獎勵,卻只是空頭支票。如今,不僅真正想務農者難以享受歸田樂趣;不願苦撐經營農業者,更硬生生地被田地綑綁住。農民付出全民共享,難道這就是文明社會所謂的公平正義嗎?整個問題癥結,還是在於社會根本不重視農田所創造出的綠色GDP。農業生產總值雖然僅佔國內生產毛額2%左右,然則要求農民堅守農業,以維繫生態平衡,所付出的代價,實乃全民共享。基於使用者付費原則,就此政府本該對農民有所補償。

  台灣加入WTO後,國際壓力不斷加深,政府用來保障稻農的「保價收購」措施,恐難逃逐年刪減命運。若將目前休耕補貼及稻穀保價收購228億元預算,轉化為符合國際規範的「綠色措施」(GreenBox),以對地補貼方式,保障農民所得,也才能落實保護農業的真諦。

  許多國家以對地補貼方式,實質贊助有助生態環境的措施,讓農民可領取「環境給付」。否則,農民對外得抗衡WTO壓力,對內又得面對生態責任,生存已有困難,難道社會真忍心讓農民長此以往苦守農地,承受這一切不公平?

  2006年台灣田地的休耕面積超過25萬公頃,發放的休耕補助超過100億元,花了這麼多的錢,對農民,政府與社會大眾有什麼實質的效益? 一分地休耕補助才4500元。休耕造成的蟲蟲危機與雜草種子的隨風飄散,直接受害的正是隔壁正在耕作的農田。目前的能源危機,可能正是農業的轉機。政府是不是該積極的推動綠色能源的種植,給農民一個尊嚴,給年輕一輩想回家種田的人一個機會,在WTO的架構下,用「綠色措施」來還原種田的真正價值。請不要再用休耕補助或是老農津貼這種敷衍的政策來愚弄農民!

農民真正在意的,並不是政府施捨式的救濟,而是盼望政府營造出一個讓農民得以生存下去的環境;把虧欠農民的綠色所得還給農民,如此,農民自然可以生存,農業自會得到保護,農村文化自會傳承。


(作者簡介:楊儒門為《白米不是炸彈》作者;林嘉政為彰化二林地區有機農業工作者)